製造業如何進行有效碳盤查?
我國已宣布2050淨零排放目標,和國際主流同步,將國家長期目標修改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增訂對國內排放源徵收碳費;中小企業將面臨的壓力包含,除了我國宣示2050淨零目標要和國際主流同步,還有國際品牌商要求其供應鏈達到產品碳中和,加上歐盟CBAM試行上路等三大壓力,但國內中小企業目前面臨人力、技術、資訊、經費缺乏等問題,因此急需建構碳盤查、碳足跡、減碳能力。如何透過數位優化,循序建構碳盤查與碳足跡及減碳能力,降低來自國際淨零趨勢、供應鏈要求及各國碳邊境調整機制壓力,將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一、碳盤查和碳足跡差別在哪?
碳盤查:企業或組織盤點碳足跡,包含企業/組織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像是工廠生產的直接碳排、製造過程使用甲烷等氣體等,能源的間接排放源。主要指的是輸入電力、熱或蒸汽而造成間接排放溫室氣體與其他間接排放源,由組織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像是採購原料生產與運輸、員工通勤與差旅等。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項活動或產品的生命週期,包含原物料開採,製造、組裝再到運輸,甚至廢棄處理、回收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需要列入碳足跡的計算。
碳盤查和碳足跡的差異可參考以下範例: (資料來源: 經濟部工業局、工研院)
二、溫室氣體排放要如何量化?
溫室氣體排放量化方法之選擇: 應選擇與使用可降低不確定性,並產生正確、一致及可再現的結果之量化方法。量化方法亦須考量技術可及性與成本。應說明量化方法之任何改變,並文件化。
量化方法的類型:
1. 直接監測法: 直接監測排氣濃度和流率來量測溫室氣體排放量
2. 質量平衡法: 利用製程或化學反應式中物種質量與能量之進出、產生、消耗及轉換所進行之平衡計算,來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方法。
3. 排放係數法: 利用原料、物料、燃料之使用量或產品產量等數值乘上特定之排放係數所得排放量之方法。 排放量= 活動數據 × 排放係數
溫室氣體盤查工具應用:
可應用環保署提供之溫室氣體盤查表單3.0.3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表單應用重點:1)排放源鑑別 2)活動數據管理 3)排放係數管理 4)排放量化與清冊 5)數據品質管理,另Category 3 ~ 6 之排放量量化,企業可針對重大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另行設計輔助表單。
三、製造業該如何有效進行碳蒐集?
端到端串聯OT設備作業層,可透過監控設備,盤點耗能設備,量化能源基線,可視化監控耗能設備,提出改善方案,可應用設備效率量測,透過流量計監控設備數據,轉換成碳排數據。
例如: 透過能源監測,包含安裝電表,建立能源監視平台,即時可視化進行數據分析,進而提出改善建議,更可透過控制邏輯規劃,模擬回歸計算,進行用電分析與碳排計算:
- 空氣壓縮機效能量測: 流量計檢測空壓機在不同排氣壓力之排氣量,精密電力分析儀同步檢測耗電量
- 冰水主機效能量測: 流量計測量冰水流量,溫度計測量冰水出入冰機溫度,精密電力分析儀測量壓縮機馬達的輸入電力
- 泵浦效能量測: 流量計測量泵浦流量,壓力計量測出入口壓差,精密電力分析儀測量泵浦馬達的輸入電力
- 風機效能量測: 風速計量測出口風速,壓差計量測出入口壓差,精密電力分析儀測量泵浦馬達的輸入電力
端到端串聯系統蒐集數據
工廠除了可進行設備能源監控,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對於產品碳足跡管理,更須結合資訊系統蒐集更精準的使用數據,以監測設備生產能耗,以端到端串聯資訊系統,蒐集數據以分析工廠設備與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碳排放,進行製程改善並提升生產效率。
系統可整合供應鏈管理與ERP系統,將數據資訊透過碳資產管理系統,進行設備碳排放、產品碳足跡與企業碳排放管理,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同時提升ESG永續競爭力。
四、碳資產管理系統效益
透過流程自動化、動態可視化管理碳資產,敏捷打造減排路徑,以端到端串聯上下游產業鏈,全方位掌握碳足跡,實現企業永續經營和獲利能力
- 自動化: 透過系統連結數據串聯,以流程自動化整合、蒐集與紀錄企業碳排、產品碳足跡、物聯網設備等資訊,一站搞定碳排數據
- 可視化: 動態、即時可視化檢視碳排數據,多維度報表審視企業與產品碳排情況,落實碳盤查
- 智慧化: 碳成本與碳交易試算及交易計畫模擬,優化碳中和實施策略計劃
- 高整合: 整合物聯網監控設備,精準可信監測碳排放,更可串聯上下游供應鏈系統,進行產品碳足跡試算,優化生產製程、效能與成本
►◆ 了解現場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 | ►◆ 了解碳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 |
東捷資訊為您提供最專業且完整的資訊及業務流程委外服務,協助企業邁向數位轉型與永續經營目標。
請填寫下方資料,便於盡快與您聯繫
若您需要立即的支援與服務,
請撥打諮詢電話02-5551-9890,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