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必知的節能減碳關鍵字

隨著國際訴求淨零永續、碳有價時代的來臨,節能減碳不僅勢在必行,更越發強調「淨零減碳」。如同歐盟預計於2026年開始對高碳排產業課徵關稅,身處國際供應鏈核心要角的台灣也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也引進碳費的徵收制度,ESG的治理策略也愈來愈受企業重視。到底淨零減碳與ESG為何如此重要?這場徵收碳稅碳費的碳交易又是如何進行?這幾大節能減碳關鍵字企業不可不知。

 

esg keywords cover

一、節能減碳與企業經營及ESG的關係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等現象愈趨明顯,加上疫情長時間籠罩,不少主管機關與投資者意識到一份營收財報已無法充分反應一家企業營運體質及其競爭力;同時,消費者獲取企業資訊的管道愈加多元,關注的面向更是百花齊放,消費者已不再只追求「低價」,更在意企業對社會公益、環境生態的付出。因而衍生出以下幾個重點關鍵字:

 

  • ESG

是用來量化一間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績效指標,由三個字組成的縮寫: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現今提到的「淨零碳排」、「減碳」、「溫室氣體排放」計算等概念,都只與ESG的E相關,因此企業在S與G方面的作為也是投資人、投資機構關注的重點之一。

 

  • 淨零排放(Net Zero)

即在特定時間段,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量」為零。目前全球已有128個國家宣示2050年將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 碳足跡

一項活動或產品的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蓋指每個人、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 (以二氧化碳即 CO2 的影響為單位),用以衡量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 響。俗語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也就是說每個人或組織在活動時 及活動後所產生對環境的影響是一直存在的,目前氣候變遷的原因, 出於人類在地球上負面足跡所造成。

 

  • 碳盤查

企業或組織盤點碳足跡,碳足跡盤查(CFV)將溫室氣體排放源,分成直接排放、間接排放、其他間接排放3大範疇,包含範疇一、二、三。直接排放如製程、廠房設施、運輸的排放;間接排放指外購電力、熱或蒸汽等能源利用的排放;其他間接排放指公司外部產生的排放,包括員工通勤、委外業務、產品生命週期所產生的排放量。

 

  • 碳中和

「碳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相等,一正一負互相抵銷。國家、企業或組織等活動者,在特定時間內,透過低碳能源、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抵銷掉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與淨零概念相似。

 

二、碳權市場如何進行?

理想中,企業省下的碳可以進入碳交易平台與全球企業進行買賣,但碳的交易價格如何制定?可以跟誰買?碳稅又是怎麼一回事?企業接觸碳權交易市場前可先了解以下幾組關鍵字:

 

 

  • 碳權

碳權概念類似於「憑證」或「許可證」,有2種不同碳定價機制,一種是政府法令規範的「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由政府規定市場中的每年排放額度,讓企業可以進行碳交易;一種是碳信用(carbon credit)的概念,經過聯合國或其認可組織所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減少碳排時,獲得可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假設,某開發中國家的廠商減少1噸的二氧化碳排量,可獲得1個碳信用額度,若解決某種不知名、對氣候影響甚大的廢氣,就能獲得1.1萬個碳信用額度。碳信用又延伸成2大類型,一個是第8點提到的「碳減排額度」(CER),為強制性減排交易,政府對1噸碳進行收集、測量、認證等所得到的減排指標;另一種則是「自願減排量」(VER),經聯合國指定的第三方認證機構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屬於自願市場交易中的碳信用額。

 

  • 碳定價

以「污染者付費」原則,為「二氧化碳排放」制定一種價格,目前國際上常見2種類型,為碳稅(CT)、碳排放權交易系統(ETS),另有碳抵換(carbon offset),以及以減排成果為基礎的融資(result-based financing,RBF)等。目前全球總共有61項碳定價機制,包括30個碳稅、31個碳排放交易系統,涵蓋至少45個國家,管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5%。

 

  • 碳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系統

簡單來說,是把碳做為交易,將碳減排額度做為商品,透過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做為買賣,碳排放權以每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編按:不同溫室氣體,依其暖化影響,用同一單位表示。為測量碳足跡的標準單位)為計算單位。納入碳交易體系的企業,可按規定獲取配額,再依據自身減排狀況,選擇購買或出售配額,而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是一個市場向的節能減排政策工具。

 

參考資料: 台灣碳權交易所

 

  • 碳抵換/碳補償

執行碳中和的過程中,用來抵銷碳排放量的動作。而抵銷的「碳」,可透過購買碳額度之形式取得,最常看到是旅客計算搭乘飛機的碳足跡後,選擇支持植樹或保育森林等碳補償計畫。

 

 

三、當碳成為課稅對象

如同其他國際貨物有關稅、課稅機制,跨國交易的碳權,也有相對應的徵收機制,目前歐美等國也已制定相關法案,預計在不久的未來便將上路:

 

  • 碳稅

針對某些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或服務,依排放量課徵的一種環境稅。碳稅也是碳定價的一種形式。碳稅針對「價格」,碳交易著重「碳排放量」,前者成效關鍵在於稅制高低及各界協商結果,後者由政府設立總量管制目標,減碳狀況與結果較能控制。

 

 

  •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歐盟2021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2023年起,開始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部分產業要求繳交碳排放量費用,列管產品包含鋼鐵、不銹鋼與鋁等金屬製品。歐盟將於2026年開始對高碳排產業課徵關稅。2023年至2025年為過渡期間,進口商無須繳納碳排放費用和碳邊境稅,但每季要自行申報,提交進口品的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以及是否有在排放地(產地)支付碳價的證明給歐盟。2026年,將依實際直接排放量課徵碳邊境稅。

 

 

  • 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

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是一項旨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保護美國產業競爭力的法案,主要針對高碳排放產品(如鋼鐵、鋁、水泥、化學品等)進口徵收稅費,要求進口商根據產品碳含量支付稅款,防止碳洩漏並促進全球低碳生產。法案於2022年提出,計劃於2024年逐步實施課徵稅收,推動環境永續發展並維持美國產業的公平競爭力。

 

延伸閱讀: CBAM與CCA的比較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 碳關稅/碳邊境稅

碳邊境稅,為進口商在進口高碳排產品時,所徵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製造過程碳排越高,被課徵的碳邊境稅就越高。

東捷資訊為您提供最專業且完整的資訊及業務流程委外服務,協助企業邁向數位轉型與永續經營目標。

立即填表諮詢

請填寫下方資料,便於盡快與您聯繫
若您需要立即的支援與服務,
請撥打諮詢電話02-5551-9890,謝謝!